上海中匯大廈

座標31°13′56″N 121°28′55″E / 31.23222°N 121.48194°E / 31.23222; 121.4819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匯大廈
中匯大廈
概要
類型多樓層市區建築物[*]
建築風格裝飾主義
所屬國家/地區 中國
行政區上海
座標31°13′56″N 121°28′55″E / 31.232222°N 121.481944°E / 31.232222; 121.481944
竣工日1934年
承建商久記營造廠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黃日鯤
保護情況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地圖
地圖

中匯大廈,位於上海市延安東路143號,原為中匯銀行總行大樓,1959年至1993年間,為上海博物館大樓。現底層為北京銀行上海分行租用,上層為一般寫字樓。大廈於1934年9月落成,高十五層,外觀為1930年代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由華籍建築師黃日鯤與法國建築師賴安吉一同設計完成,久記營造廠承建。1994年,中匯大廈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建築歷史[編輯]

中匯大廈,原有業主為1929年開業的中匯銀行,該銀行由杜月笙出資組建。由於當時上海銀行界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但凡有新銀行開業,上海本埠的各家銀行會向該新銀行存放一筆錢款,當時稱之為堆花[1]。中匯銀行開業時,杜月笙利用這一規則和自己在上海的身份地位,拉來大批堆花,例如洋行買辦徐懋堂通匯信託銀行經理朱如山法國駐上海總領事葛格林。這些人的存款額或超過或等於杜月笙本人在中匯銀行的存款。因此使得中匯銀行在短期內迅速成為一家資金雄厚、信譽優良的滬上著名新興銀行。不久,杜月笙出資156餘萬銀元,購入今河南南路、延安東路和金陵東路間的土地興建中匯銀行大廈。大樓竣工後,除中匯銀行外,還有各類商行、律師事務所、建築師事務所、工廠辦事處、各類經營部等140多家機構和公司入駐該樓,甚至包括軍統的相關外圍組織[2]

1949年,中匯銀行因與杜月笙的關係,在上海政權更迭後,被上海市軍管會勒令停業清理。1959年,時任上海市長陳毅批准將該樓移交上海博物館使用,並且為上海博物館題寫館名。至1993年,上海博物館收藏文物已達99.7萬件,而中匯大廈已經無法滿足大庫存和展覽[3]。適逢人民廣場進行綜合改建,於是上海博物館在今址興建新館並遷出中匯大廈。隨後中匯大廈重新恢復原有的辦公和銀行用房的功能。

布局與風格[編輯]

中匯大廈用地方正,占地2166平方米,建築總面積4868平方米。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外立面敷設清水紅磚,樓高12層。大廈正門開在延安東路上,共設有兩道大門,外側門使用捲簾門,內側使用有裝飾的銅門。進入大門後,便為銀行營業大廳,空間內的立柱、地板和櫃檯使用大理石砌成。大廳天頂採用鋼條搭建框架,並用方形小玻璃鑲嵌其中。大廳牆面澤採用玻璃磚貼面。大廈二層原為中匯銀行的機關、部門使用。同時,專門保管庫房也設置於該層,庫門採用圓形保險鐵門。大廈的三層至第九層為自用和出租的寫字樓,共有房屋200餘間。此外,這些樓層還配備大型會客休息場所。第十層至十二層為公寓房屋,多為三室戶至五室戶的房型,並附贈浴室、廚房、傭人房等。廚房內部設有煤氣、冰箱、洗碗機等各類設施。第十三層為銀行職工的休息場所。第十四和十五層為大廈水塔。屋頂另有大型平台,供住戶和職員觀光、散步休閒使用。另外,大廈內部還配備電梯三部以供通勤,此外建築四面臨街,所以採光良好,頗受租客歡迎[4]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黄金荣落架隐退 杜月笙后来居上(5). 鳳凰網. [201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4) (中文). 
  2. ^ 延安东路上的中汇银行大楼. 上海近代文獻館. 2009-10-13 [201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8) (中文). 
  3. ^ 中汇大楼(曾用名:上海博物馆大楼). 上海近代文獻館. 2009-03-28 [201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9) (中文). 
  4. ^ 上海名建筑志>>欧美风情的沪滨广厦>>上海闻人兴建的银行大楼:中汇大楼(原上海博物馆大楼).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1-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中文).